目前分類:玩音樂.聽音樂 (2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自一九二〇年至今近一世紀的時間,是西方藝術植入兩岸國人文化藝術的時代,音樂亦然;這幾十年間的華人音樂藝術可謂斷斷續續學習西方暨跟隨西方文化,然,還來不及消化與思考,就已經被更加“前衛”的西方藝術思潮“攪”的昏頭轉向,失掉自主力。

管家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管家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藝術,有人類才有藝術,藝術是由觀念形態而形成的聽覺或視覺現象。

管家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又演完一場了,客套話免了,廢話也省了,就是一句~~~謝謝大家啦!(台上台下的都算啊)~~~

我這幾年來不斷的利用假期回台灣與樂團演過不少協奏曲,好笑的是,

管家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 我也不多說了,來聽了就知道,總之就是...............來吧!!! ~~~~~~

管家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其实大家应该早就都知道了吧!!!


管家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中廣新聞網 】大英圖書館為慶祝音樂神童「莫札特」250歲冥誕,特別展示一份「莫札特」的手稿,這份琴譜被「莫札特」的遺孀一分為二170年之後,終於再次合而為一。
這份樂譜是「莫札特」1773年在維也納所譜寫,當時他17歲,他的父親希望藉由這份作品為他在宮廷謀得一份好差事。這份樂譜在「莫札特」過世後,被他的遺孀在1835年一分為二,上半部落入一名宮廷樂師手中;下半部被「莫札特」遺孀送給當時德國巴伐利亞一名地方官員,直到1953年,才由大英圖書館收藏。
圖書館人員表示,這份樂譜顯示出「莫札特」音樂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因為「莫札特」從小展露音樂天份,向來被視為天才兒童,但是他本人隨著年紀增長,希望擺脫這個標籤,而透過這份樂譜,可以看出「莫札特」日漸成熟的風格。

管家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時電子報 】莫札特 林采韻輯譯在全球大肆慶祝莫札特誕生同時,英國BBC廣播日前做出「另類」決定,引起輿論關注。原來聖誕節期間,BBC以長達10天的時間,播放巴赫所有作品,結果大受歡迎,包括電台的巴赫網站總計吸引250萬人次瀏覽。最近全球即將慶祝莫札特250歲冥誕,不少人提議BBC也應比照辦理,規劃長時段播放神童全部作品,不過這項提議正式遭BBC駁回。
BBC電台負責人萊特表示:「莫札特的作品並非都是好的創作,不少只虛有其表。」此言一出,引起社會爭論,室內樂團London Mozart Player全力為神童辯護,不過也有樂評支持BBC的說法,樂評人漢夏直接了當的說:「我覺得《費加洛婚禮》根本是垃圾。」雖然BBC立場堅定,但不表示它完全將莫札特摒除在外,BBC將以單元節目取代每日播放莫札特的提議。
http://tw.news.yahoo.com/060101/19/2pnqp.html

管家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有一场号称“Class Recital”的音乐会,七点半开演,只有五个人上台,Profe不在,没有节目单,演奏者还得在吹之前先行作一番乐曲介绍,我与其他的同学们因为有别的演出以及各种因素所以并未参与这次的Class Recital,只是尽了同学的本分去捧个人场罢了,结果是一个小时就草草了事,还有各种来听的老先生老太太依然死赖着不走,说是不相信就这么结束了...哈...
既然听了,姑且发表小小的感想呗...整体上来说还算是过得去,首先是由Nicolai演出的“Intrada”打头阵...应该是个吹号的都知道这曲儿吧,至于他的表现嘛...爆发力十足但是耐力明显不够,不过也可以说是开头拼的太狠,导致后继无力,本来的水平并未发挥完全。音乐部分,我只能很抱歉的说一声...实在是无聊有够!太过执著于音符而忽略了音乐整体的线条,加上高音区音色明显比中低音区来的窄,更是加重分割了整体线条的一致性,实在可惜,不过怎么的都还是啃完了。接着是Akio带来的“不知名Concertino”...怎么说不知名呢?经过事后的询问得知,原来这是一首某不知名小号比赛中的大会指定曲目之一,不过可惜的是从头到尾我就没听明白,总觉得乐曲结构不是太紧密,没有什么机动性,整首曲子就没有个高潮,每次总觉得快到那个份儿上了,就是差一点又给蹂回来了,实在不是一首太吸引人的作品,然而后来心血来潮的借了谱子一看,发现Akio的整体完成度算是相当之高,同时也证明了一点就是它确实是一首听不明白也没必要听明白的东西。然后是Suel-Ki吹的Hindemith Sonata第一乐章,这哥儿们上两个学期都在改嘴型,耐力与技巧肯定受到限制,加上他就吹了一个乐章,无法作出完整的评价;倒是Shingo伴奏弹的还不错,有点儿Hindemith的意思。紧接着就是Wan-Sun带来的“蓝色狂想曲”,Gershwin的原作是怎样的就不用我多说了,只是本人对于这个由已故伟大小号独奏家Timofei Dokshitzer所改编的版本实在是不敢领教。为了配合小号音域上的限制必须在某些和声上作更改,导致于一个乐句多出许多不明调性和声,上句不接下句,前言不搭后语;又由于要表现小号技巧上的无限可能,Cadanza的编写成了一大卖点,只是编的如何听过就知道。凭良心讲我认为这的确不是一首好的“独奏会”演出曲目,时间长动机重复性高本来都无所谓,唯伴奏部分受限于钢琴技巧上的难度控制以及音色上的过于统一而无法做到像Orchester一样的生动,使得高重复性的动机变得很无趣,心里只是觉得:怎么又来了,有完没完啊?加上这哥儿们的节奏似乎不是太稳,听来特别的乱,不够稳重,就像是在雪地里走路已经不容易但不幸还扭着脚似的,还好就是他音准还行,加回一分。然后是Philipp吹了一首圣桑的幻想曲,是一首听来相当舒服的小品,速度音量控制得宜,应是全场之最。接着Wan-Sun又来一曲压轴之作:La Virgen de la Macarena,是一首地方风味十足又热闹的曲子;在下曾在多年前的新年音乐会上配合乐队演出过,自信可以说是对此曲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所以只能说他或者可以再花点心思把音符跟拍子搞好呗...
尾声......如前述,Profe不在,上台演出的同学们好像孩子不见了爹似的,完全失去了方向,演奏的过程目光没有焦距,就连上下台的动作也比以前僵硬不少。似乎大家都应该是时候多争取机会上上台吹吹独奏,台风好,就算“听”起来不怎的,起码“看”起来也舒服,不是吗?

管家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